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专栏 > 人文聚焦 > 学习园地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人民美好生活

发布时间: 2019-05-23 16:08    来源:
打印 分享到 :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向往美好生活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追求,而美好生活的内容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蕴含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等系列关系。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包括优质的生态生活,美好生态环境是人民对新时代美好生活向往的题中要义和重要期待,更是我们党为之奋斗的坚定方向。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从多个角度论述了人、自然和社会的统一,为我们观察、解读、创造美好生活提供了根本遵循。

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观察美好生活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蕴含丰富的唯物的、辩证的、实践的生态哲学思维和方法,赋予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观察美好生活以可能性和必要性。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产生与发展,是对近代以来人类错误的自然观念的反思以及当代人类现实生存困境的关切的结果。首先,美好生活的实现必然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马克思承认自然的先在性,人是自然存在物。因此,开发利用自然、展示自然的本质和美,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前提和组成部分。其次,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作为两个生态子系统,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二者之间频繁地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在由自然系统向社会系统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二者的辩证统一、互利共生,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美好生活图景。最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实践层面所提倡的是人与自然之间双赢,而不是零和的关系形态。在这里,双赢意味着对自然生态的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进步,体现了一种与自然进行对话和交流的实践态度。

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解读美好生活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涉及的个人、自然和社会等元素构成了生态思想体系的基本范畴。作为现实的个人,必然在自然和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中发展,其中,生产只是手段,生活才是目的。美好生活是生活的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绿色生活又是美好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延续“好生活”的必要前提,是实现“美生活”的主旨意蕴。将美好生活这一目标纳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中去分析和思考,既可以为解读美好生活奠定理论基础,又可以更好地理解美好生活的丰富意蕴,进而为后续更好地制定措施实现美好生活提供现实路径。

关于美好生活是什么样子的这一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之解密。首先,美好生活是“生命共同体”和“社会共同体”有机结合的“整体美好”。社会生活是一个开放的生成性的交往关系结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坚持将人、自然和社会视为生态整体系统,且现实生活便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维度空间。美好生活必然是表现为人与自身协调平衡、人与自然互惠共存、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乃至“生命共同体”和“社会共同体”共融的有机生态共同体。其次,美好生活是从“物质富裕”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现实美好”。最后,美好生活是从“人民共创”到“人民共享”的“过程美好”。美好生活是从共创到共享的奋斗过程,现实的人最终成为由自己所组成的社会、自然界乃至自身的主人。

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创造美好生活

现实的生态问题需要新的理论来解决人与自然的失衡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美好生活必然需要依靠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指导实践。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中寻获生态问题之社会根源,从而找到解决生态问题的社会方法,还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植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逐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执政理念、责任担当。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首先,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中国,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各部门各地区,必须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检验领导干部是否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标尺,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分工协作、共同发力,以生态文明建设助力美好生活实现。其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体现出深厚的民生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着眼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最后,要加快转方式调结构,追求高质量的美好生活。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推进清洁能源生产、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同时,打造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保障美丽中国建设持续稳定推进。

(作者:栾淳钰,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大学基地研究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乐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地址:乐山市市中区春华路西段553号   电话:0833-2134404

网站标识码:5111000014          蜀ICP备11010642号-2            备案图标 川公网安备 511102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