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十四五”城乡人居环境规划》政策解读
《乐山市“十四五”城乡人居环境规划》是乐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十四五”专项规划之一,它是引领全市“十四五”人居环境建设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一、《规划》编制背景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四川省城镇化从高速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乡村从脱贫转入振兴新阶段后,加快构建区域布局协调、城乡发展融合、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幸福的发展新格局关键的五年。
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工作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新发展理念,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充分发挥人居环境建设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支点作用,加强城乡人居环境建设,是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做好新时代人居环境建设工作的核心目标。
2020年,住房城乡建设部首次启动了全国城乡人居环境建设五年规划编制,明确提出统筹城乡人居环境建设。为响应住房城乡建设部对"十四五"期间人居环境建设的新要求,市住房城乡建委启动了《规划》编制工作,结合国家《“十四五”城乡人居环境建设规划》、《四川省“十四五”城乡人居环境规划》等,明确乐山市在"十四五"时期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工作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及规划实施,以指导乐山市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工作系统、高效、可持续发展,建设更加优美的城乡人居环境。
二、《规划》目标、指标和重点内容
(一)《规划》目标
《规划》明确到2025年,全市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的路径与动力机制基本形成,城乡人居环境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人居环境区域发展格局优化调整,城乡人居环境品质显著提升,成为全省试点示范和特色经验。到2035年,全市城乡人居环境建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协调、统筹、融合的人居环境区域格局,城乡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提升,争创成为全省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示范市区。
(二)《规划》指标
《规划》按照突出重点、数据可得的原则,提出了23项主要指标,其中,7项为住房城乡建设部《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十四五”规划》明确的约束性规划指标,19项为预期性指标。
一是生活基础保障方面。以住房保障覆盖率、老旧小区的改造、危房改造、乡村客运公交、建成区道路网密度、历史建筑测绘建档率、严重影响生活秩序的易涝积水点、数字化城市管理、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等角度,制定9项指标。将“城镇常住人口住房保障覆盖率(≥5.5%)”、“2025年完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作为主要指标。
二是生态环境优化方面。以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每万人绿道长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等方面制定7项指标。结合乐山市山水城市空间格局,将“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90%)”作为乐山市特色指标。
三是公共服务方式方面。以小学覆盖率、百名老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数、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人均拥有公益性文化设施用地面积、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人均避难场所面积等制定6项指标。其中以“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85张)”、“小学覆盖率(100%)”作为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的基本保障。
四是基础设施完善方面。以生活污水处理、垃圾资源化利用、可再生能源消费、自来水普及率等制定4项指标。将“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率(≥35%)”、“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13%)”两项作为特色指标。
(三)《规划》重点内容
《规划》主要围绕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乡镇人居环境建设三大体系,明确“十四五”规划期末应完成的人居环境主要任务。
1.“十四五”城乡人居环境建设重点任务
一是构建城乡人居环境安全屏障。完善城乡一体的多尺度绿色空间网络。保护自然山水格局,以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为骨架建设贯穿乐山市全域城乡生态文明带。在城乡之间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合理布局绿带、绿心、绿楔、绿环等结构性绿地,使城市内部的水系、绿地同城市外围河湖、森林、耕地形成贯通城乡的生态廊道,构筑和谐宜居的城区、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和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之间多尺度绿色空间网络。
二是优化城乡人居环境空间格局。衔接乐山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关系,结合人口集聚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制定差异化的人居环境建设要求。
三是构建互联互通的城乡人居环境支撑体系。推进城乡重大交通设施互联互通,促进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构建联防联控的城乡防灾减灾设施系统。
四是构建普惠均等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扩大公共服务供给,全面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服务的能级、均等化与覆盖率,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丰富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推进实施城乡农贸市场一体化改造、城乡公共文化设施一体化布局、乡村旅游路产业路等城乡联动建设项目,加快发展城乡教育联合体和县域医疗共体建设,基本实现城乡社区各级生活圈的“功能全覆盖”和“空间全覆盖”。
五是打造城乡融合的自然人文环境。加强文化、历史与自然、景观等资源的统筹保护。优先在城乡重点区域开展风貌塑造项目,体现综合治理理念。
2、“十四五”城市人居环境建设重点任务
一是系统提升城市品质。提升城市宜居度,推进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提升住房保障,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塑造特色文化风貌,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二是推动完整居住社区建设。完善居住社区配套,提升居住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化社区自治能力。
三是提升城市建筑品质。提升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建设水平,建筑质量管理规范化、标准化,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提高建筑设计水平。
四是强化基础设施支撑。保障供水安全;加强雨洪管理,构建海绵城市;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提高天然气输配系统保障能力;绿色智能电网;构建数字通信基础设施新体系;创新集成多维服务的环卫设施;优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缓解交通拥堵。
五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对标国内外重要旅游城市,形成行政办公、公共文化、现代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健康、社会福利、商业服务七大类,市级、区级、社区级三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六是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创新城市治理方式;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城市市容环境整治;加强城市风险防控。
3.“十四五”乡镇人居环境建设重点任务
(1)集镇人居环境建设重点任务
一是治理集镇环境乱象。主要包括整治占道经营、整治乱停乱放、整治乱贴乱画、整治乱吐乱扔、整治乱排乱倒、整治乱搭乱建等。
二是改造配套基础设施。及时更换场镇垃圾箱并投入使用,加快实施垃圾填埋场的整治工作,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应达到100%以上。完成集贸市场的规划并争取早日得到实施。推进场镇干道“亮化”工程,安装、修复场镇干道路灯,提高场镇亮灯率。
三是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力度。重点治理场镇街道、城乡结合部、集贸市场、公路、河沟、堰塘、桥梁、公共厕所等卫生死角。清理交通沿线的垃圾、绿化、建筑和其他设施。
四是持续推进“七进”活动。以各类活动为载体,有序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村社、进景区、进家庭,知晓率达95%以上。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综合运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进行立体宣传,充分利用公益广告、橱窗板报和公共场所其他的宣传设施,扩大宣传覆盖面。积极发挥工会、妇联和共青团等群团组织的作用,通过广泛宣传和各种生动的主题活动,开展良好公共行为的系列教育和实践活动,普及健康知识、卫生知识和相关法规知识,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提高环境卫生意识,营造人人参与和支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良好氛围。
五是建立长效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总体规划》、《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四川省城市排水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健全保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效果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体系,细化管理制度,按照“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原则,逐步建立垃圾清运保障机制;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建立“农户自筹一点、财政补贴一点”的经费运行机制,为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提供法规和制度保障。
(2)村庄人居环境建设重点任务
一是优化乡村人居空间格局。县域统筹、小城镇为重要服务节点、引导农村地区差异化发展。
二是提高农村房屋建设和管理水平。开展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及时消除住房安全隐患。推进现代宜居型农房建设工程,建设功能现代、风貌乡土、成本经济、结构安全、绿色环保的宜居型农房。
三是系统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包括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完善乡村公共服务,强化乡村环境治理,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持续开展古镇名村景观建设,大力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
四是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深化村民自治实践,促进村民自治与农村社区自我营造,形成社区认同,创新现代乡村治理手段。
三、《规划》保障措施
为保障《规划》顺利实施,提出四项实施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党委和政府要做好上下衔接、域内协调、项目落地和督促检查等工作,对实施效果负责,形成多方合力,探索构建“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共同缔造”模式,提升治理能力。二是强化资金保障,整合多元投入,深化金融支持。三是完善实施机制,建立人居环境体检评估和群众需求调查机制,开展试点示范与建立建设全过程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体系,建立城乡人居环境建设体系与标准。四是加强监督考评,强化督促指导,严格遵守绩效考评制度,强化宣传动员。
四、《规划》重要意义
该规划的尽早发布和实施,有利于探索山水人居理想范式,改变过去过度扩张的开发建设方式,将建设重点由增量建设,逐步转向存量的更新提质,推动经济方式绿色转型;有利于落实国家发展战略,提升经济的组织力、发展的创新力、文化的影响力,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有助于解决城乡突出问题,实现从“重物”到“重人”的转变,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推进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举措,将形成未来五年乐山市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的行动指南。